“智能村小”项目在新疆图木舒克市启动
2021年6月10日,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建设暨“智能村小”项目启动仪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举行。
自2020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共同开展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工作。此次启动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建设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智能村小”项目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落地。
智能村小项目(即“西部农村小学信息化教育实验项目”)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5年发起,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县城及乡镇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小规模村小,使得乡村孩子能够通过屏幕和优质资源校的孩子一起上课、并实时参与课堂互动,形成“一师两课堂”的教学模式。
项目先后在贵州松桃、青海乐都、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试点。2020年,吉木乃县全县义务教育质量获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基金会推动智能村小项目在图木舒克市落地,迈出了项目在南疆推广的第一步,助力新疆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在启动仪式中表示,希望未来在图木舒克市教育局统筹工作配合下,将教研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落地执行与项目支持相匹配,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共同探索有南疆特色的经验和可持续的模式。
教育部民族发展教育中心副主任赵建武指出,智能村小项目多年来在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与城镇小学间的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表示,为使项目成果在民族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让更多学校受益,民教中心将“智能村小”项目纳入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建设中,希望为试验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
启动仪式后,基金会和民教中心调研团队对图木舒克市44团中学“一师两课堂”授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项目校教室里,一前一后两张屏幕连线着接收学校的班级课堂,每个学生的表现在屏幕上即时呈现,画面流畅清晰、没有延迟。
讲台上,老师为两个班的孩子们讲授着课程内容,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屏幕内外的学生都争相举手,踊跃地参与着课堂互动。得益于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对设备进行的升级优化,当前设备操作难度降低,大大便利了教师的前期学习和课堂使用,推动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互动。
随后,调研团队来到智能村小的接收校之——44团第一小学。这里的孩子们通过智能设备接受远程教学,一块屏幕为他们带来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课堂上,被老师“点名”的孩子用流利的普通话朗读完课文后,屏幕里的同学、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们都一起为她的表现鼓掌,课堂氛围十分融洽。
智能村小项目在图木舒克市的推进,旨在借助信息化手段探索适应少数⺠族地区小学教育的新发展模式,助力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同时,让更多南疆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智能村小图木舒克项目点的设备安装及运营经费由上海三思公益基金会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共同捐赠,北京传翼四方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支持,上海三思公益基金会派代表全程参与了此次考察活动,并对项目的落实情况和发展潜力给予高度肯定。
此次图木舒克之行,基金会调研团队还前往当地0-3岁儿童家庭入户家访,进行“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的前期调研工作。希望未来继续推动基金会项目对当地幼儿发展支持的覆盖,为民族地区更多儿童的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