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丁”内蒙古扩点启动仪式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教育数字化的决策部署,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5年7月3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举行“智惠园丁:乡村未来教师培养计划”省级扩点启动仪式。本次活动旨在总结推广“智惠园丁”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武川县及贵州省织金县等试点地区的经验成果,扩展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成效,以期助力县域和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以教育数字化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乔正阳,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晓红,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主任弓慧扬、教师工作处主任科员李志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董轩教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郝保伟、陈黎明等专家学者出席仪式。来自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和自治区9个旗县(区)的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共120余人齐聚一堂(包括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武川县、赤峰市松山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商都县、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包头市昆都仑区(线上)),共同见证这一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时刻。
启动仪式的开幕式环节由清水河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金梁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主任弓慧扬致欢迎辞。弓慧扬强调此次项目省级扩点汇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开放大学的专业力量及教研专家、学科骨干教师等各方资源,着力构建“上下联动、专兼结合、协同创新”的教研生态。各旗县(区)要抓住契机,强化体系搭建,聚焦实践创新,抓好数字赋能。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乔正阳在开幕式上致辞,介绍了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果。乔正阳强调,“智惠园丁”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助力乡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教育数字化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接下来,“智惠园丁”项目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省级扩点工作,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范围、提升实施成效,让更多县、乡义务教育工作者受益,助力县、乡义务教育深化改革。
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晓红作为合作伙伴代表发言。张晓红表示,项目聚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养,通过专业指导推动教学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师资根基。她强调,北京开放大学高度重视“智惠园丁”项目,学校将组建信息技术和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全力保障项目省级扩点工作高效推进。
启动仪式的核心环节是项目扩点计划介绍,由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赵航主持。赵航首先对项目的整体框架、进展情况和实施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项目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名师工作室为核心、教研员培训为纽带、校长培养为支撑的立体化培养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目前,项目已在多个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此次省级扩点将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面,为更多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
清水河县和武川县两个先行深度试点县负责人依次分享了当地实施该项目的经验和显著成效。清水河县总督学李万良、武川县教育局副局长李菊萍表示,随着“智惠园丁”项目有序开展,县域内已逐渐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系统化培养体系。项目不仅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成长路径,还提升了全县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北京开放大学培训学院教师教育事业部主任刘丽佳具体介绍省级扩点项目方案。该方案选定内蒙古自治区7个旗县(区)作为实施区域,以提升教研员教研能力和专家型教师培养为核心任务,二者共研共学,围绕省级教研体系构建、数字化教研工具应用、学科教研实践三大模块进行设计,旨在强化教研员在教育政策落实、教学指导及资源整合中的枢纽作用。同时,她从培训模式、学员遴选标准、培训周期、培训内容、工作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等多个维度对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在随后开展的大讲堂中,北京市特级教师支瑶带来以“教研转型促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大讲堂培训,深入解读教研员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教研专场活动分别针对初中数学、小学新课标、项目化学习开展实操培训,围绕不同学科情境下的学习方法展开,通过案例研讨提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华东师大教授董轩指导骨干教师设计项目化学习方案,着重强调项目化学习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张鹤、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李爱霞为教研员剖析数字教研转型策略,指导大概念提炼,助力实现知识体系系统化构建。
此次活动不仅圆满完成了项目扩点启动和教研培训的各项议程,还注重地方需求调研和后续研究推进,通过1场闭门座谈会与3场访谈交流会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全面深入了解5个扩点县教育局管理干部和4个扩点县教研员的核心需求,为项目在内蒙古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闭门座谈与访谈交流中,各旗县(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及教研员对此次省级扩点项目殷切期待,纷纷表示将牢牢把握此次机遇,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协同配合,致力于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教研体系。项目团队在访谈调研中持续联合高校专家团队、地方政府及教研力量,围绕教研体系建设主题展开深入讨论,重点了解教研员队伍基本情况和核心需求,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教育政策落地、教学指导及资源整合中的纽带作用,推动教研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共同为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创新路径贡献力量。
活动尾声,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工作处主任科员李志昱作出行动部署,要求扩点县区制定详细的教研能力提升路线图,并将项目实施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同时明确省厅将持续严格督导项目推进情况。
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史丽佳在总结发言中强调,项目将以内蒙古为试点,着力打造可复制推广的省级教研体系范式,赋能乡村教师成长,使其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智惠园丁:乡村未来教师培养计划”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23年成立的项目。项目旨在通过技术手段助力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及数字素养提升,以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探索通过教育数字化手段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项目以县域教研体系建设为主要目标,以组建名师工作室、学科培训等活动为主要方式,助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
截至2025年6月,项目已在内蒙古、贵州等地组建44个名师工作室、5个名校长工作室,开展600余场学科培训和76场校长培训,累计受益教师超5万人,形成260余项教学案例和70多个微课资源。此次内蒙古自治区省级扩点将在7个新旗县(区)重点培育教研员与骨干教师队伍,着力打造数字化时代县域教研新范式,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