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English 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列表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201678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会的议题之一,“新发展理念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峰会于贵阳成功举办。本次峰会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博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商学院等多家单位承办。来自国家部委、高等院校、国际组织、海内外知名企业的诸多嘉宾与会,畅谈生态文明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贵阳的未来发展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首先做主旨演讲。他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一种文明形态,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带一路”倡议与绿色发展在理念上是共通的,绿色理念有利于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卢迈秘书长主持峰会第一单元,主题为“‘一带一路’:绿色增长与共享发展”。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宜居城市中心城市规划专家组成员林振聪;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及汇丰银行项目和出口融资部执行董事乔纳森•德鲁分别发表演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卢迈秘书长主持第一单元

魏建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继三中全会与加入WTO之后的第三次改革开放,是中国产业、中国资本与中国管理“走出去”,是参与程度高的全国性开放战略,是清洁无污染产能的“走出去”;实施的关键在于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要求中国企业和全体国民树立起“绿色+”的概念,并使得沿线的国家和人民享受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林振聪分享了新加坡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与实际支持。新加坡希望从金融平台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举,与沿线各国共同推进生态建设。为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力,关键在于打造丝路合作精神,使相关各国家具有认同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性,令沿线国家共同受益。

余卫平以高铁作为绿色、生态、文明的代表性产业,以其在贵州的跨越式发展显示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腾飞。中国高铁已经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海外,极大地便利居民出行和贸易往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改善人们生活条件。互联互通的高铁将全面缩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距离,缩小经济差距,创造新的历史。

李来来认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而五通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相关的。以“一带一路”南线和北线的十八个国家为代表,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环境治理、法治状况等方面表现不佳,存在较大风险。中国应该利用发展的机遇,与沿线国家共同面对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退化的挑战,共同发展。

林桂军强调,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是规则的制定,推广并且履行;其次是建立起纠纷解决机制,提高透明度,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一带一路”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核心,涉及八个领域,生态环保的理念应当要覆盖所有合作领域;中国可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加快标准的统一建设,并向落后国家推广生态环境发展理念。

乔纳森•德鲁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切切实实的,它对于转变经济活动的要求非常迫切。“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发展所需的绿色投资成本非常大,不过融资空间和融资能力仍然较为充足。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具备了应对挑战的工具,当下所需要的只是决心和合作。

第一单元嘉宾魏建国、林振聪、余卫平、李来来、林桂军、乔纳森•德鲁

  第二单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程国强局长主持,主题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基础设施开发”。美国东西方中心主席查尔斯•莫里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彦辞;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易珉;帝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等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程国强局长主持第二单元

查尔斯•莫里森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TPP在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影响方面是一致的,并且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一带一路”倡议跨越了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而TPP跨越了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一带一路”和TPP都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全球发展。

丁宁宁指出,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在国际大通道建设中的运用非常重要。中国在基础设计上要有足够信心,现在面临最紧迫任务之一就是不同标准的对接。中国应当设计可持续性的模式,用以开发和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国家保持良好的政策沟通,满足当地人民实际需要,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邹骥提出,应当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即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巴黎协定)的大框架下,考量“一带一路”倡议应当如何进行;推动“一带一路”需要凝聚政治共识,建设政治保障机制,形成绿色的政治共识;需要对市场和环境进行评估,优化方案,共享规划信息;规划过程当中寻求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建立信任;寻求跨界解决方案;营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安全稳定的融资政策环境。

彦辞指出,互联互通程度的提高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极大促进国际贸易增长。互联互通视角之下,建立多式联运枢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于环境有益而无害。全球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明确如何将倡议转化成具体切实可行的计划;满足参与国家的需求;打消各国对倡议背后战略意图的担忧。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将“一带一路”倡议转变为中国和世界的商业机遇。

易珉阐述了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要解决基本需求的问题;要以社区观点而非单纯的项目观点来发展;重视人文传承;发展共同体的生态观念;为共同体的长期存在设立好的机制等五个方面要集约起来共同考虑,才能满足“一带一路”最终的梦想。

就“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合作和基础设施开发问题,李小明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围绕供给侧改革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寻找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处理好锐意进取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寻求合适的商业模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造福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同时,也将带动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和需求侧的转型升级。

王跃生从理念构建的角度指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不仅是通过发展亚洲大陆的基础设施,用以带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而是在于倡导和践行国际经济秩序与合作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思想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就体现在中国“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当中。 

高纪凡从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支撑未来能源发展的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多能源互补的可持续绿色能源发展体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也是国家新技术体系、新产业体系和新人才体系不断演进的过程。经多年发展,中国在光伏行业已成为技术的领先者、管理的领先者和全球化的领先者,中国在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能源体系里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第二单元嘉宾查尔斯•莫里森、丁宁宁、邹骥、彦辞、易珉、李小明、王跃生、高纪凡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卢迈秘书长在会中讲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贵州故事,贵州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但是经济贡献相当有限。卢迈秘书长引用三十年前出版的《富饶的贫困》一书,指出贵州资源富饶,却长期困于贫困的陷阱。2015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贵州未来发展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正在创造发展与生态齐头并进的中国方案。过去五年中,贵州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在绿色生态方面的努力显现成效,教育与卫生领域持续改善,寻求到脱贫攻坚的“贵州解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成就正在彰显出贵州省人力素质提升,经济稳定增长,生态环境友好的积极信号。

卢迈秘书长接受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