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English 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列表

慧育手记:灯塔下的成长

“慧育中国”的故事始于2015年。十年,三千多个日夜,育婴辅导员们用脚步丈量过每一道山梁间的距离。他们用游戏、儿歌和亲子互动,叩开零到三岁生命最初的成长之门。


这些故事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小小身影扑进怀里时,迸发的温暖;只有欢笑声在土墙院落里,生根的力量。当城市与乡村的晨穿透窗棂时,我们记录着,每个按时抵达的脚步。


在“慧育手记”系列故事中,让我们跟随育婴辅导员们一起走进这些被群山珍藏的童年——即便命运的起点在群山之间,但“慧育中国”和“阳光起点行动计划”希望用爱突破距离,照亮孩子的未来。


灯塔下的成长日记

在投身“阳光起点行动计划”前,我已在学前教育领域深耕六载。当决定从熟悉的 3-6 岁学前领域转向 0-3 岁婴幼儿早期发展领域时,同事们都说我像飞蛾扑火,但我知道,乡村幼儿生命前1000天的关键阶段,更需要被关注、更不可被错过。

2024 年仲夏的晨露还未散去,我背着装满玩教具的家访包,踏上了人生第一次入户家访的路。虽然通过了系统培训,但站在萌萌家斑驳的木门前,嗵嗵的心跳声仍清晰可闻。门缝里探出的小脑袋上,扑闪着葡萄般晶亮的眼睛——这个两岁半的留守儿童,成了我职业生涯转折的见证者。


初见的场景像慢放的电影镜头:萌萌攥着奶奶的衣角,怯生生打量这个带着彩色玩具的陌生人。当我蹲下身与她平视,用夸张的卡通音调说“你好呀!小探险家”,她突然“咯咯”笑出声,露出珍珠般的小乳牙。这个瞬间,我触摸到了这份工作最本真的温度。


在分类配对游戏中,萌萌的小手悬在半空迟迟不敢落下。我望着她微微颤抖的睫毛,忽然想起培训时导师的话:“每个迟疑都是成长的序曲。”当我将玩具悄悄旋转 15 度,她眼睛突然亮起来,像发现新大陆般准确归位。那一刻的欢呼声,惊飞了屋檐下栖息的春燕。


十二次家访,二十四个晨昏。我见证了萌萌从羞怯的“小鹌鹑”成长为会搬凳子招待老师的小主人,她的语言能力如春笋拔节,逻辑思维似藤蔓攀援。最珍贵的,是奶奶布满皱纹的眼角渐渐漾开的笑意——当老人用生硬的旋律哼唱儿歌时,我知道科学养育的火种已在三代人心中传递。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跋涉近一年,我的工作日志里住着十三个“萌萌”。他们有的在玩沙游戏中学会数数,有的通过绘本认识世界,有的在音乐律动中舒展肢体。每当看见家长用手机记录我们的互动,我总想起我们王桂莲副市长在调研时的讲话:“你们正在改写乡村早育的基因图谱。”


寒风凛冽的清晨,当萌萌隔着老远就喊着“汪老师”扑进我怀里;暴雨滂沱的傍晚,家长执意塞来的热腾腾的烤土豆;星光漫天的归途,微信群里跳动的成长视频……这些碎片编织成最温暖的铠甲。我终于懂得,所谓“灯塔”,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照耀,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点亮。


如今回望来路,那些翻山越岭的艰辛都化作掌心的年轮。我知道,自己播撒的不仅是认知的种子,更是在贫瘠土地上培育希望的根系。当某天这些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年轮里必将镌刻着我们共同书写的成长密码。这就是“阳光起点”赋予我的神圣使命——以专业为舟,以爱心为楫,在生命最初的航程里,为每个孩子护航。

小红花温暖回顾

9月1日至30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携手港铁共同宣传“阳光起点行动计划”,在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14号线、16号线以及17号线上线公益海报,包含朝阳公园、西单、宣武门、国家图书馆、中关村、菜市口等热门站点,共同呼吁“用爱守护‘阳光起点’,助力0-3岁儿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