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早教路:次旺多吉的第一声“妈妈”
我叫扎平,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生态搬迁安置点的一名育婴辅导员。初加入“慧育中国”项目时,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西藏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儿童早期养育”的概念如同风中飘散的经幡絮语,无人在意。
初次家访,我来到了小男孩次旺多吉家。我弯腰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他却躲在妈妈身后,不理我。我礼貌地向他妈妈介绍自己,并详细介绍了我们的项目。虽然他妈妈听得心不在焉,但还是把我请进了家门。
家访过程中,无论我怎么和次旺多吉交流,他始终一言不发。他妈妈无奈地说:“老师,他都快两岁了,还不会叫爸妈。我们家孩子说话、走路都晚,估计是家族遗传,怕是教不会的。不过你能来家里家访也方便,我们愿意参加。”她的话语虽没有拒绝,却透着茫然和疏离,仿佛在说祖祖辈辈都这样,能有什么改变呢?
我深知,改变需要耐心和坚持,就像融化冻土需要持续的温度。此后,无论刮风下雨,我每周都会准时去次旺多吉家。和他妈妈用最朴实的藏语拉家常时,我总会耐心解释早期养育的意义:“姐,你看过刚出生的小牛犊吗?它的腿也是软的,多走走跑跑才结实。孩子的大脑和手脚,就像春天刚冒头的草芽,现在多玩耍和引导,以后才长得壮实,学东西更快。”每次家访,我努力辅导,次旺妈妈大多时候只是听着,粗糙的手捻着羊毛线,偶尔抬眼看看我,眼神里满是疑惑和观望。但她没有关上家门,这份默许,就是我坚持的动力。
对待次旺多吉,我倾注了全部的耐心。我盘腿坐在他家地毡上,不催不逼。把色彩鲜艳的小布书在他眼前慢慢晃动,用夸张的口型清晰发音,握着他的小手触摸布书,感受不同的质地;牵着他的小手,让他光脚踩在地上,体验行走的力量。日复一日,家里回荡着我缓慢清晰的话语,也渐渐有了他咿咿呀呀的回应。他看我的眼神,从最初的陌生,变得专注又好奇。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去家访时,家里只有次旺多吉和他十二岁的姐姐。我把姐弟俩叫到一起,拿出卡片,指着上面的牦牛慢慢地说:“牦牛”。姐姐清脆地跟着学,还指着卡片让弟弟看:“牦牛,弟弟,看,牦牛!”
就在这时,次旺多吉小脸转向姐姐,努力张嘴,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清晰地冒了出来:“妈妈……”姐姐一下子跳起来,惊喜地抱住弟弟:“弟弟,你会叫妈妈了!”次旺多吉看着姐姐的笑脸,也咧开嘴笑了。这声“妈妈”,像打开了声音的闸门。很快,他开始模仿更多声音,主动爬向玩具,指着东西“啊啊”发问。
这时,他妈妈回来了,姐姐激动地拉着妈妈说:“妈妈,他会叫妈妈了!刚刚叫的!”
当妈妈听到儿子稚嫩的呼唤,把手里的碗“啪”地放下,一把搂住孩子,眼中满是泪水:“以前试了好多次,他都不说话。老师,那些识图小卡片,以后能再多带些来吗?”
我连忙点头:“当然可以!我每周都会带不同的玩具来,他会学到更多东西的!”
次旺多吉的进步从此飞快。现在每次我去,他都会在门口等着,还经常跟我视频聊天。看到他的变化,我心里说不出的欣慰。更令人高兴的是,次旺多吉的妈妈,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给我介绍了她身边的很多幼儿家庭。这时候,我心里高兴又激动,暗暗发誓: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让更多人了解早期养育的力量。那声“妈妈”,不仅唤醒了次旺多吉的语言世界,更在他妈妈心中,种下了一颗相信早期养育力量的种子。
早期养育不是昂贵的奢侈品,而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科学的方法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爱与智慧。我们每天努力,普及早期养育,都是在为孩子创造公平优质的成长起点。
和次旺多吉一样在森布日接受早期养育服务的孩子有200名。自2021年“慧育中国”项目在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生态搬迁安置点启动,在当地招募育婴辅导员,以“每周一小时入户养育指导”的模式,为6-42个月龄儿童提供科学服务,已惠及600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