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English 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列表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在京发布

2023年4月19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京发布《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促进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学界专家、社会组织代表、驻华国际组织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儿童发展来进行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儿童发展进步显著,但农村儿童发展与城市儿童发展相比还有差距,在早期养育、教育、营养健康、儿童保护等领域依然面临挑战。


为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儿童发展的现状、机遇及挑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展并完成了《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促进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旨在为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建议。



发布会上,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指出,农村儿童发展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儿童高质量发展需要专项政策的支持。无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的过程还是常态化帮扶阶段,我们都需要强化儿童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认为,今天的农村儿童将在2050年之前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他们建设国家、社会和获得个人幸福的能力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当下所受的养育、营养、保护和教育条件。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将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基石。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鸿雁表示,我国农村儿童发展状况存在认识不充分、资源不足、投入不够、养育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做好农村地区儿童发展的工作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投入以及全社会的参与。



在发布会现场,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实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汪三贵两位主报告作者对《报告》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李实指出,农村儿童发展不足主要和以下制约因素有关:一是社会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缺乏准确认知;二是儿童发展资源城市优先的导向造成了农村儿童发展所需资源不足;三是农村缺少有利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生长环境和家庭养育条件;四是我国目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儿童发展制度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汪三贵表示,当前我国儿童城乡发展差距在持续缩小,但农村儿童发展仍面临很大挑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毕节建设“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重点关注0-3岁儿童,开拓了新生儿大礼包、精准家访、早期养育中心等模式,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相信未来也会探索出较好的儿童发展干预路径。



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政策处处长上田岬、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高级顾问蔡建华立足《报告》,围绕“促进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展开研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认为,必须从现在起重视儿童早期发展,尤其是农村儿童发展。第一,将农村儿童优先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第二,针对城乡儿童分别施策;第三,中央财政承担起责任,从全局出发解决农村0-3岁儿童发展问题;第四,地方领导应高度重视农村儿童发展工作。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政策处处长上田岬指出,实践表明,各国应从六个方面促进儿童高质量发展:第一,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常规儿童发展筛查工作;第二,为儿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第三,以体面劳动推动包容性增长,降低儿童及其家庭的经济风险;第四,扩大社会保护项目使得更多的儿童能够受益;第五,推动落实家庭友好政策;第六,着重提升儿童保护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效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儿童发展问题。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深刻地改变教育模式,然而新技术的负面影响往往也会突出体现在学习能力较弱的人身上,应该认真思考新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高级顾问蔡建华表示,0-3岁儿童早期养育相对空白,3-6岁儿童工作仍存在短板,农村地区幼儿园数量仍然不够。他建议,未来儿童早期发展资金应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介绍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3》指出,儿童的高质量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物”的现代化,更需要“人”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在全生命周期发展的各个阶段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条件和公平的发展机会。


《报告》系统研究和探讨农村儿童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呈现五个特征:

第一,《报告》填补了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儿童发展政策研究的空白;第二,《报告》对农村儿童发展的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研究,探讨了农村地区从孕期到中等职业教育全生命周期的儿童发展;第三,基金会长期从事反贫困与儿童发展的社会试验,为《报告》提供了一手的信息和数据;第四,报告团队及时获取国外儿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国内儿童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五,长期以来,基金会与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部委保持了融洽的合作关系,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和大学开展多方面的合作。这些合作为报告的研究提供了政策视角和智力支持。


围绕促进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


切实落实“幼有所育”的政策,提高农村婴幼儿养育质量,加大早期养育的投入力度,探索早期养育服务的多种模式;


切实落实“学有所教”的政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与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加强农村儿童的营养水平,提高健康水平,加大对农村儿童营养与健康的投入,探索综合型妇幼营养干预服务模式,加强对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干预;


完善多层次农村儿童保护体系,促进儿童保护工作人才培养及服务专业化;


加大对农村儿童发展领域的资源投入,包括加大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入,激励家庭和社会资金的投入,以及通过激励机制优化吸引优质师资人员,将更多人力资源引导到农村儿童发展领域。

最后,《报告》对中国儿童发展事业提出了美好愿景:


2035年城乡之间儿童教育机会更加均等,教育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差异会有明显的缩小,农村儿童发展将达到很高水平,不仅要与城市儿童基本持平,而且要争取追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村儿童不仅“幼有所育”,而且要有更加科学的、水平更高的养育条件和方式;不仅“学有所教”,而且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弱有所护”,而且是儿童的权利和发展得到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