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English 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列表

卢迈:聚力共同富裕,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从儿童做起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


众多公益人里,关注儿童发展的有很多,卢迈就是其中一位。


卢迈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他长期关注中国的社会公平与儿童发展问题,持续行走在为儿童发展扫除障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路上。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贫困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围绕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试验,如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2011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正式落地成为国家政策)、“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等。


2023年1月8日下午,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导,华夏时报社、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22(第二届)华夏公益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打造ESG中国范本”为主题。来自企业界、公益界、学界的诸多大咖汇聚一堂,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中国ESG之道和中国公益的未来之路。


会上,卢迈以《聚力“共同富裕”——公益组织再出发》为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当前城乡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借力当地资源为农村积累人力资本非常重要,如果这一进程一直不开始,我们失去的将不止是一代人。而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从儿童做起,尤其是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重视儿童早期发展不容忽视。


促进社会公平事业从“一顿饭”开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社会公平的聚焦始于《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2005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委托,撰写《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通过分析中国在城乡地区不同社会人群间收入分配、财产占有、机会与权利等方面的社会公平状况,报告提出了中国需要的公平观和实施建议。此后,基金会用“中国发展报告系列研究”的形式,继续探索在中国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围绕在发展中消除贫困、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城市化战略、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农村全面小康、资源利用、人口老龄化等主题,基金会开展了大量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报告。这些报告反映了中国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在社会和环境领域中追求公平正义的努力。


2023年,是标志着中国发展新的里程碑的一年,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就此开启。《中国发展报告(2022)》的主题是“走向共同富裕”。“从2005年的‘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到2022年的‘走向共同富裕’,基金会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紧跟时代的脚步,而对公平正义理想的追求始终不变。”卢迈的声音铿锵有力。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卢迈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物质资本增长的同时,对每个劳动者赋能,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增加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重要一环。而人力资本的投资应该从儿童做起。农村儿童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农村人口整体贫困发生率,包括学校伙食费在内的教育支出已成为贫困和低收入家庭的负担。儿童贫困将导致其人力资本的巨大损失,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2006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始实施一个新的社会试验——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在广西都安县和河北崇礼县的10所学校建食堂,为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另有3所对照学校发放等额的服装和鞋。试点效果非常显著,当地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改善,项目试点也一步步推广。2011年10月,在多年试点和评估的经验基础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为国家政策,由中央财政出资。


“截至2020年9月,全国受益学生达到4061万人,我们也形成了‘社会试验+政策倡导’的工作模式,开启了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发展更深入的探索。现在农村的孩子再也不是一天两顿饭、上操会晕倒、还有饥饿感这样的情况了,他们是没有上课饥饿感的一代。”卢迈对此颇感欣慰。


重视儿童早期发展,会为其一生打下良好基础

事实上,自第一个试点项目至今,15年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涵盖了五个阶段、十个方面,覆盖全国63个县,有58万个孩子直接受益,总支出约9.8亿元。伴随着每个项目中孩子们的成长,围绕儿童早期发展,卢迈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经验。


首先要特别重视儿童早期发展。儿童生命早期是一生中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敏感时期,重视儿童早期的营养与教育,会为其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第二,要学习借鉴西方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成果。第三,干预的对象是社会底层的20%,目标是“保基本”。“我们的试点都是在原来的贫困县,这些地区的农村孩子有近50%至少面临留守、单亲、贫困、母亲残疾等家庭问题中的一项,特别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应该着力使他们在各个年龄段达到基本的发育水平,使他们也有一个人生的阳光起点。”第四,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中国国情。第五,依靠本地人力资源。如“慧育中国”项目的育婴辅导员和督导员是乡镇和村里的妇女,经过竞聘与培训后上岗,这些项目为愿意回乡的女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并帮助她们在工作中成长。第六,重视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七,重视项目效果监测评估。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的评估显示,接受“慧育中国”项目家访干预的孩子中,有84%表现好于无干预儿童;入户家访对参与儿童的技能提高,将会增加参与者38%的大学入学率。第八,与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政府、企业、学者、媒体、爱心人士和国际组织真诚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把农村儿童发展事业做好。


“15年来,我们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干预方法,这一努力也在国外产生积极影响。2018年,我们的‘一村一园’项目获得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成为首个获奖的中国项目。”卢迈说道。


积累农村人力资本刻不容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卢迈直言自己曾经并不明白为什么“百年树人”,因为人毕竟很难活到百岁。“后来我才领悟到,百年树人的意思是培养人,是为百年大计影响深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树人不易,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积累,需要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如果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进程一直不开始,我们失去的将不止是一代人。”


卢迈指出,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的早期发展还远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当城市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的质量、注重精心培养时,农村养育孩子的方式依然是上世纪70年代的“自然放养”,尤其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家长对他们发育情况的关注几乎空白。贫困地区儿童发育迟缓、发展水平异常的比例是城市儿童的6倍,3岁、4岁的孩子上不了幼儿园,0—3岁的入户养育指导还没有提上日程。


“面对逆全球化、社会撕裂、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再不加大对占儿童总数20%的底层农村儿童的帮助力度,将会影响未来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卢迈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像资助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婴幼儿营养包、中等职业学校三个成功项目一样,拿出钱来解决欠发达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问题。”“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重硬件、轻软件,这种状况亟需改变。”卢迈说道。


基于此,目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正在开展儿童发展示范区的社会试验。“我们希望在新的十年中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欠发达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基金会的社会试验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是他们让这些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据卢迈介绍,自己也和12家企业伙伴共同发起设立了儿童发展基金,目前已筹到2个亿,将用于支持儿童发展研究院的科研和试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