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21世纪经济报道: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贫困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率下降

6月1日举行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专题研讨会披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五年来成效显著。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体质有了明显改善,但要彻底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仍需持续努力。


我国于2011年底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全国共有29个省(京、津、鲁单独开展了学生供餐项目)1590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其中,699个县开展了国家试点,891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覆盖学校13. 4万所,受益学生总数达到3600多万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中央扶贫战略部署的组成部分。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相关工作作出批示指出,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常抓不懈、完善机制,加大实施力度,切实提高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推动阳光公开,加强监督评估,真正把这项民生、民心工程做实做好,造福下一代。


2015年,教育部全国学生营养办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建立阳光校餐数据平台,利用数据平台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第三方大数据监测与评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李伟在研讨会上说,利用数据平台监督、指导、规范,在实行学校供餐的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首创。


数据平台现已覆盖全国13省100县,有9200余所学校上报数据,覆盖学生383万。两年来已获取并分析1020万余条关于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数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据此做出的报告发现,营养改善计划精准帮助了农村贫困儿童,使他们不再饿着肚子上学。


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支付,每生每天4元。监测结果显示,4元的标准能够保证学生的基本营养需求。2017年5月,监测学校中有52%的学校营养餐的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两种微量元素能够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报告还介绍,有51%的学校能够做到每餐有一个肉菜。评估访谈时,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学校的菜有油有肉,比家里的饭菜好吃。学生们的饭碗大,盛得多,但学校泔水桶里少有剩饭菜。


报告介绍,监测各县学生营养不良率已由2012年的18. 5%降到2016年的15. 4%,但仍高于2012年全国6-15岁儿童营养不良率12%的平均水平。2012年贫困地区15岁男女生平均身高与全国同龄儿童相比,相差5. 2和4. 7厘米,2016年差距虽明显缩小,但仍差3. 7和3. 6厘米。


提高质量,满足学生基本营养需求是工作重点。报告显示,目前仍有近半数学校的营养餐没有做到基本达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A的食物供给不足。钙摄入量符合国家推荐标准的学校仅占全部学校的14%,维生素A达标学校也仅占40%,63%的监测学校盐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国家推荐量。


油脂过多、微量元素缺乏、盐过量对人的大脑、身体机能发育是长期慢性损害,急需改变。


目前,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和课间加餐两种。食堂供应午餐是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营养需求的最有效途径。课间加餐主要是采购包装加工食品分发给学生食用,单价高、营养价值低,其营养含量不足食堂供午餐的三分之一。


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贫困地区98%的农村学校完成了食堂建设、改造,并投入使用。截至2017年4月,95%的监测学校采取食堂供早餐或午餐,半数以上试点县全部实现了食堂供应午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Copyright © CDRF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0615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545号

技术支持:东奥教育集团

友情链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